改造涉及中心城区53条市政道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杨新奇介绍:该项目于2021年9月开工,计划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全部改造工作。

近年来,通过对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的不断学习,我对杨善洲精神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,杨善洲精神不只包含人们普遍传颂的艰苦朴素、奋斗不息、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等内涵。香堂人的被子是用自己织染的粗布缝制而成,被子又比较窄,大家都担心杨善洲同志受凉,他却反复叮嘱我们:不要因为我来去借被褥,入乡随俗是最舒服的状态,我要盖一盖香堂人的被子,垫一垫香堂人的席子,感受一下香堂人的生活。

莆田因地制宜 呵护木兰溪水质使之清上加清

坡度大约在七十度左右。这次木城之行,路很远很难走,无论爬陡坡,还是下洼子,杨善洲同志都能蹬蹬蹬地向前行走,不顾舟车劳顿,马不停蹄地调研指导,和当地群众交流,这种吃苦耐劳、务实能干的作风和精神令人敬佩。当我们快爬上坡顶的时候,只见办公室主任杨泽林坐在一条干沟的沟边上,脸色发绿,细汗直冒,我们只能先停下来照顾他,缓慢前行到坡顶后,路开始变得平缓了些。会议时间比较长,一直开到深夜。正在大家忙于做饭的时候,忽然听有人说道:咦,善洲书记哪儿去了?大家一看,确实不见他的身影。

早饭后,我们一行就离开段朝位家,到达乌木寨大队坡头生产队,我们就与木城公社的同志作别。杨善洲同志的木城之行仅安排了3天的时间,为了让他了解木城公社五个大队的情况,县委领导专门作了研究。我试验了几年,首先是用我们省里面的高叶粳杂品种来试,发现这个品种不适合在保山坝子种植,一是生育期太迟,二是产量不高。

采访组:杨善洲同志是如何开展农业工作的?有过什么指示和要求?毕景亮:为了搞好我们保山地区的粮食生产,善洲书记费尽了苦心,他对农业、林业、水利部门的干部都安排具体目标任务,要求扎扎实实搞下去,先后搞了茶叶、林业示范点,北汉庄粮食生产试点。于是我提出来将籼稻改为粳稻,善洲书记表示赞同,大力支持。水稻试验点是以板桥北汉庄为主,周边的东村、邢家湾、侯家庄为辅,包谷试验点是在李家寺,这几个试验点布置好以后,都是善洲书记亲自抓,所以我们叫他滇西粮仓的总农艺师。然后我们试种平原撇粳品种,试了以后也不行。

善洲书记为了把保山地区粮食产量提上去,让老百姓把肚子填饱,想了很多办法,建立了很多试验点,山区的试验点有施甸的李山头,保山的有大官市、北汉庄。北汉庄粮食生产试验点工作组是我们农科所派出去的,当时我们一共去了七八个人。

莆田因地制宜 呵护木兰溪水质使之清上加清

采访组:鲁兴勇 李根志 张木新 李旭 李瑞国采访日期:2018年2月22日采访地点:毕景亮同志家中采访组:毕景亮同志,您好。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段绍飞。我认为善洲书记是很了不起的,有许多优秀的品质:关心下属、心系百姓、踏实肯干、尊重科学等,这些至今仍然感怀不已。采访组:当年你们搞试验点,水稻品种都种过哪些?产量如何?毕景亮:我们以前种植的是籼稻,亩产只有260公斤,并且不抗寒、易倒伏、易掉粒。

再接着是试种中粳,还有台北8号,最后我们杂交选出京国92、西南175。再如,1976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善洲书记来我们实验基地,看望技术干部,问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、需求,需要组织帮助解决的,我们很感动。保山成立地委以后,1957年我到保山地区的北汉庄工作组工作,跟善洲书记打交道就更多了,那个时候主要搞粮食生产,解决吃饭问题。通过试种杂交品种后发现这两个品种产量高、抗寒、不容易掉谷粒。

每个试验点上都有得力的干部,尤其是农科所干部百分之八九十都在点上,善洲书记经常来我们这个点查看试验田的情况,亲自参与水稻种植,比如插秧、收水稻,试验过程中的数据都是他亲自记录,他还带着其他县的县委书记、县长、生产队长来学习,并且要求他们亲自参与劳动,粮食生产试验抓得相当好。请问您是什么时候与杨善洲同志接触的?毕景亮:我第一次跟善洲书记接触是1953年,当时善洲书记是保山县第五区的区长,第五区就是现在的施甸县。

莆田因地制宜 呵护木兰溪水质使之清上加清

采访组:请问您是如何评价杨善洲同志的?毕景亮:我1957年调到地区农科所,在板桥的工作组工作了27年,也与善洲书记接触了27年,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领导,对我们技术干部是比较亲和的。因为施甸发生形丁虫(俗称天蚕),他带领人搞防治形丁虫的工作,我从潞江坝过去协助。

所以他来基地以后我们好多年轻同志都不知道他是地委书记。为搞好我们保山地区的粮食生产,善洲书记费尽了苦心。北汉庄作为我们粮食生产试验点,搞得风生水起,成效特别显著。省里面指示要把滇西粮仓搞好,除了自己够吃外,还要支援丽江、怒江、迪庆,每年我们保山支援其他地方的粮食达到四万斤杨善洲同志一听,就问我几岁了。听说您在龙新中心学校工作期间和杨善洲同志有过接触,请您和我们谈一谈当时的情况。

责任编辑:钱秀英 编辑:段绍飞。曾在龙新乡中心学校、龙江乡中心学校工作,历任中共龙江乡党校副校长、县茶厂书记、县木城乡党委书记。

采访组:徐静 陈彩芬 刘倩倩采访日期:2022年2月28日采访地点:余再旺同志家中采访组:余再旺同志,您好。当听我汇报到龙新公社当时无论是小学统考成绩,还是适龄儿童入学率都是排在全县倒数第三时,杨善洲同志语重心长地说:教育是立国之本、强国之基。

当时中心学校还有两个教室是围着篱笆的,办学条件很差。现在学校条件还非常差,但以后一切都会好的,当务之急是农民不扫盲不行,中青年文盲扫盲工作要尽快开展起来,儿童入学率和教学质量要尽快提升,这三方面一定要抓实抓好。

余再旺:1982年12月12日,杨善洲同志来到龙新公社检查指导工作,当时龙新中心学校的校长还没就位,由我暂时主持工作。后来,我们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,就让龙新的中考、小学统考、入学率、扫盲、综合排名均达到了全县前三的水平。当时,我们龙新中心学校办学条件差,教学质量落后,在全县排名倒数第三,杨善洲同志调研后,要求我们抓实抓好扫盲、儿童入学率和教学质量等各项工作,在杨善洲同志的鞭策下,我们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,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全县前三的水平。采访对象:余再旺,1959年9月生,云南龙陵人。

听了杨善洲同志的话,当时我就表态说:三年时间,我们一定把龙新的适龄儿童入学率、教育教学质量、扫盲三项指标由倒数第三搞到顺数第三。他对我说:年轻人,难为你了,我相信你做出的承诺,三年后我来检验你们的工作成效。

我给杨善洲同志汇报了当时龙新乡的教育情况,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大官,一开始,我显得有些紧张,但是看到杨善洲同志平易近人的样子,又使得我慢慢地放松下来,能很自然地进行汇报。我和龙新公社党委书记陈德福一起接待杨善洲同志,他先到龙新中心学校查看了校园建设情况。

当年,我和陈德福同志还陪同杨善洲同志去了龙泉大队,他详细了解了那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准备情况,到了现在的茄子山水库库区,当时还是水田,他重点叮嘱陈德福同志:农民的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,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搞好,今冬明春一定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搞好,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,解决群众的温饱。调研结束,我和陈德福同志走路回龙新公社,一路上,他向我讲了杨善洲同志家庭的情况,以及他如何对待子女、平常的工作作风、生活作风等,并频频感叹:杨善洲同志才是真正的百姓书记

当年,我和陈德福同志还陪同杨善洲同志去了龙泉大队,他详细了解了那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准备情况,到了现在的茄子山水库库区,当时还是水田,他重点叮嘱陈德福同志:农民的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,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搞好,今冬明春一定要把农田水利建设搞好,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,解决群众的温饱。我给杨善洲同志汇报了当时龙新乡的教育情况,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大官,一开始,我显得有些紧张,但是看到杨善洲同志平易近人的样子,又使得我慢慢地放松下来,能很自然地进行汇报。听说您在龙新中心学校工作期间和杨善洲同志有过接触,请您和我们谈一谈当时的情况。当时,我们龙新中心学校办学条件差,教学质量落后,在全县排名倒数第三,杨善洲同志调研后,要求我们抓实抓好扫盲、儿童入学率和教学质量等各项工作,在杨善洲同志的鞭策下,我们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,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全县前三的水平。

采访组:徐静 陈彩芬 刘倩倩采访日期:2022年2月28日采访地点:余再旺同志家中采访组:余再旺同志,您好。现在学校条件还非常差,但以后一切都会好的,当务之急是农民不扫盲不行,中青年文盲扫盲工作要尽快开展起来,儿童入学率和教学质量要尽快提升,这三方面一定要抓实抓好。

当时中心学校还有两个教室是围着篱笆的,办学条件很差。我和龙新公社党委书记陈德福一起接待杨善洲同志,他先到龙新中心学校查看了校园建设情况。

听了杨善洲同志的话,当时我就表态说:三年时间,我们一定把龙新的适龄儿童入学率、教育教学质量、扫盲三项指标由倒数第三搞到顺数第三。调研结束,我和陈德福同志走路回龙新公社,一路上,他向我讲了杨善洲同志家庭的情况,以及他如何对待子女、平常的工作作风、生活作风等,并频频感叹:杨善洲同志才是真正的百姓书记。